发布时间:2023-11-03
浏览量:1742
【作者】(诗文)爱新觉罗·弘历;(注释)鄂尔泰、张廷玉、任兰枝、刘统勳、张若霭、张照、汪由敦、梁诗正、钱陈群、励宗万、崇夀、庄有恭、嵇璜、观保
【年份】乾隆九年(1744年)
【描写地点】圆明园西峰秀色景区
轩楹洞达,面临翠谳。西山爽气,在我襟袖。后宇为含韵斋,周植玉兰十余本。方春花气袭人,宛人众香国里。
塏地高轩架木为[1],朱明颯爽如秋时[2]。
不雕不斫太古意[3],讵惟其丽惟其宜[4]。
西窗正对西山启[5],遥接哓峰等尺咫[6]。
霜辰红叶诗思杜[7],雨夕绿螺画看米[8]。
亦有童童盘盖松[9],重基特立谁与同[10]?
山腰兰若云遮半[13],一声清磬风吹断[14]。
疑有苾蒭单上参[15],不如诗客窗中玩[16]。
(是地轩爽明敞,户对西山,皇考最爱居此。)
[1] 《宋书•律志序》:“关洛高垲,地少川原。”梁简文帝诗:“兹地信垲爽。”《西京杂记》:“文帝立思贤苑以招宾客,苑中有堂皇六所客馆,皆广庑髙轩,屏风帏褥甚丽。”唐太宗诗:“高轩暖春色。”《南史•高昌国传》:“架木为屋。”
[2] 《尔雅》:“夏为朱明。”李质《艮岳赋》:“何涟漪之飒爽”。《庄子》:“凄然似秋。”徐瓒诗:“雨过夜如秋。”
[3] 杨碓《羽猎赋》:"木功不雕。”《韩非子》:“尧之王天下也,茅茨不翦,采椽不斫。”《汉书•朱邑传》:“明主游心太古。"刘长卿诗:“渔樵识太古。”苏轼诗:“幽居有古意。”
[4] 《书》:“不惟其官,惟其人。”《史记•高祖本纪》:“萧丞相营作未央宫,太祖见宫阙壮,甚怒。萧何曰:天子以四海为家,非壮丽无以重威。”《易》:“知临大君之宜。”《礼记》:“凡众之动得其宜。”
[5] 李频诗:“小斋长忆落西窗。”《明一统志》:“西山在顺天府西三十里。旧记太行山第八陉在燕,强形钜势,争奇拥翠,云从星共于皇都之右。”顾瑛诗:“高阁对西山。”王勃诗:“叠榭层槛相对起”。
[6] 杜光庭《青城山记》:“众山连接,峰峦秀异。”裴瑾诗:“洲渚遥将云汉接。”庾肩吾诗:“雾里识嶤峰”。周伯琦诗:“地角已如天尺咫。”
[7] 梁元帝《纂要》:“秋日白藏时,曰凄辰,曰霜辰。”吕温诗:“迎霜红叶早。”杜牧诗:“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。”
[8] 李俊民诗:“雨夕风朝乐事妨。”孔武仲诗:“蘸绿相重水上山。”韩琦诗:“拂黛遥峰濯万螺。”《宋史•本传》:“米芾字元章,吴人,画山水人物,自名一家。子友仁,字元晖,亦善书画,世号小米。”郭钰诗:“平生最爱米家画。”
[9] 《蜀志》:“先主舍有桑树,遥望童童如小车盖。”杜甫诗:“浦上童童一青盖。”姚合诗:“盘盘松上盖,下覆青石坛。”《玉策记》:“千载松树枝叶,四边披起,上杪不长,望而视之,有如偃盖。”
[10] 嵇康《琴赋》:“涉兰圃,登重基。”王延寿《灵光殿赋》:“屹然特立。”刘禹锡《偃松诗序》:“后阁前有小松,不特立而偃。”周存诗:“不为繁霜改,那将众木同。”
[11] 《史记•东方朔传》:“三冬文史足用。”《诗》:“百卉具腓。”徐幹《中论》:“布叶,秋也;凋零,冬也。”白居易诗:“晓来红萼凋零尽。”
[12] 韦嗣立诗:“谿嶂各依然。”李绅《寒松赋》:“彼众尽于元黄,斯独茂于苍翠。”陆贽诗:“阴阴清禁里,苍翠满春松。”苏轼诗:“岁晚人谁念此翁。”麻九畴诗:“明堂几时构,唤起苍髯翁。”
[13] 孟浩然诗:“山腰度石关。”杜甫诗:“兰若山高处,烟霞障几重。”郑谷诗:“云遮列宿离华省。”皮日休诗:“岩边候吏云遮却。”宋之问诗:“凤刹侵云半。”
[14] 顾况诗:“家在双峰兰若边,一声清磬发孤烟。”岑参诗:“夜来闻清磬。”包何诗:“风吹晓漏经长乐。”曹唐诗:“水风暗入古山叶,吹断步虚清磬音。”
[15] 刘冯《事始》:“尊胜经号僧曰苾蒭。”《名义》:“古师云:‘苾蒭,西天草名,有五德,故以名僧’。”刘克庄诗:“僧借虚堂竞挂单。”永嘉觉禅师《证道歌》:“寻师访道为参禅。”苏轼诗:“愿为弟子长参禅。”
[16] 周贺诗:“诗客往来频。”姜夔诗:“城南诗客今岑寂。”谢姚诗:“窗中列远岫。”
[17] 谢眺诗:“结构何迢递。”孟郊诗:“结构横烟霞。”潘岳《庭前安石榴赋》:“壁衣苍苔。”杜甫诗:“石田茅屋荒苍苔。”
[18] 《宋书•徐湛之传》:“果竹繁茂,花药成行。”《乾淳岁时记》:“四月八日,诸寺院以小盆贮铜像,浸以糖水,覆以花棚。”《汉书•郊祀志》:“祠上帝西畤。”注:“颜师古曰:如种韭畦之形,于畦中各立一土封。”阎随侯《西岳望幸赋》:“千岩万壑相萦抱。”
[19] 陈旅诗:“小楼应有凭栏者。”张九龄诗:“晴光送远目。”陶潜诗:"山气日夕佳。”
[20] 《广韵》:“趺坐,大坐也。”白居易诗:“中宵入定跏趺坐。”元微之诗:“望山移坐榻。”《隋书•徐则传》:“悦性冲元,怡神虚白。”孙逖诗:“地胜林亭好。”
[21] 沈约《与约法师书》:“春朝听鸟,秋夜临风。”王仲言《慈宁殿赋》:“万几余暇。”《南史•陆琰传》:“文帝听览余暇,颇留心史籍。”
[22] 苏辙诗:“把卷静中看。”蔡珪诗:“青灯把卷逢真味。”陶潜诗:“且还读我书。”
[23] 《晋书•陶侃传》:“侃在州无事,朝运百瓮于斋外,暮运于斋内。”又《食货志》:“东南以水田为业。”许浑诗:“三顷水田秋更熟。”
[24] 《鹤林玉露》:“出步溪边,邂逅园翁溪友,问桑麻,说粳稻,较晴量雨,探节数时。”《诗》:“来咨来茹。”又:“农夫克敏”
[25] 杜甫诗:“清词丽句必为邻。”苏轼诗:“平生自是个中人。”欧阳修诗:“无穷兴味闲中得。”
[26] 刘禹锡诗:“宫漏夜丁丁。”《旧唐书•官品志》:“漏刻之法,孔壶为漏,浮箭为刻。”李兰刻漏法:“以玉壶玉管流珠,马上奔驰行漏。流珠,水银别名。”李商隐诗:“玉壶传点咽铜龙。”
[27] 《论语》:“鲤趋而过庭。”杜甫诗:“东郡趋庭日。”韩愈诗:“尊酒相逢十载前。”
[28] 扬碓《甘泉赋》:“徒徊徊以徨徨兮,魂渺取而昏乱。”梁武帝《孝思赋》:“晨孤立而萦结,夕结处而徊徨。”崔涯诗:“独立悄无语。”《易》:“为我心恻。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引自《御制圆明园图咏》清光绪十三年天津石印书屋刊本
录入:朱强
排版:田安迪
审核:朱强